大腸激躁症的傳統治療-藥物治療

相應神經調節療法系列講座-「自律神經失調」←講座已結束,點此觀看現場錄影與病患分享

大腸激躁症的傳統治療-藥物治療

治療首先要就醫檢查,排除其他症狀相似的器質性疾病,如:乳糖耐受不良、大腸癌等。若症狀持續,目前主流醫學是採用藥物治療。
治療腹瀉可使用嗎啡衍生物、膽鹽結合劑、抗憂鬱劑等。Loperamide則可延長小腸及整個腸道之傳遞時間,減少解便次數,改善軟便、解便急迫及腹鳴現象。Alosetron為5-HT3之拮抗劑新藥,可調整神經傳導物質,以恢復自律神經之正常生理功能。
治療便秘目的在於增加糞便中之水份及份量,減少排便之困難度。可逐漸增加食物中之纖維,但可能同時製造大量腸氣。此類病患應避免使用減緩胃腸蠕動之藥物及瀉劑,因它們可能傷害大腸之神經功能。適合之藥物,包括鎂鹽、乙二醇。目前亦有研究著眼於5-HT3 促進劑之療效,例如 prucalopride及tegaserod。
治療疼痛為主的藥物,屬於肌肉鬆弛劑及鈣離子阻斷劑。對於整體症狀及疼痛改善方面有效,但是對於腹脹、便秘方面則無明顯療效。Mebeverine 為一種不含抗乙醯膽素效果之肌肉鬆弛劑,可抑制迴腸及結腸之蠕動,對 80% 以上之患者有效。此外,pinaverium 為選擇性之腸道鈣離子阻斷劑,可抑制腸道之蠕動及傳導過速,因而減輕攝食後之腹痛。總之,請快快求醫治療,找回暢快人生。
由於大腸激躁症不是『器質性腸胃科疾病』,而是屬於『功能性疾病』。所有功能性疾病皆由『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自律神經系統分佈至各內臟器官,管理各內臟器官的功能運作,一旦自律神經失調,則其所調控的內臟出現其相關疾病。所以,大腸激躁症的治療不能只從腸胃科症狀去治標,應從自律神經失調方能治本。因此一種不吃藥不打針純物理性的自然醫療-相應神經調節療法-因應而生!將在下文介紹。

大腸激躁症-病患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