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視新療法 相應神經(逆行性神經)協調 (民生報 聯合新聞網

相應神經調節療法系列講座-「自律神經失調」←講座已結束,點此觀看現場錄影與病患分享

 

【聯合新聞網 記者林進修/報導】

弱視是國內常見的視力問題,平均每20名學齡前兒童中,就有1名有此問題,不少家長整天為孩子的「前途光明」而傷透腦筋。在現行配戴特殊鏡片、點散瞳劑及遮住正常眼的矯正方法外,另有醫師提出「相應神經(逆行性神經)協調作用」的全新治療概念,透過視神經與大腦皮質中樞神經的統合治療,全面提升視力。

曾任衛生署南區社區醫學訓練中心主任的台北光點診所院長黃忠信表示,醫界一直認為弱視是大腦皮質視覺中樞發育不完全所造成,光學影像雖進入視網膜,並透過視神經傳抵大腦皮質的視覺中樞,但因該部位發育仍未完全,無法正常解析及判斷,終至看不清楚。

為了改善這種視野茫茫的困擾,醫師通常會讓單眼弱視的小朋友戴上特殊鏡片來矯治,或遮住好眼來強迫訓練弱視眼,或點散瞳劑使好眼視力模糊,據以達到訓練弱視眼的積極目的。問題是,不管採行那種方法,矯正時間少則數月,多則半年,甚至一、兩年以上,不僅孩子痛苦,家長也陪著受累。

黃忠信認為,眼外肌、眼內肌、水晶體及鞏膜等眼睛組織,其實都受到感覺神經、運動神經、自律神經及內分泌的控制,當這些控制的統合協調出了問題,視神經得不到應有的迴饋,視力下降,弱視隨即浮現。

這半年來,他透過腦波及神經電學儀器的檢查,發現弱視患者的腦波呈現與正常人不同的型態,經深入分析,有的是神經與神經的傳導出了問題,有的是神經與肌肉的協調出了狀況,他再依不同原因,施以藥物或神經電學刺激的治療。在三、四十名接受治療的弱視患者中,持續治療三個月下來,大多數的視力均獲得改善。

對於這種前所未見的治療方式,台北市立和平醫院眼科主任尤之浩抱持質疑態度,他認為造成弱視的原因眾多,有斜視、兩眼不等視、遠視及高度散光等,不光只有神經傳導失調一端,若只從統合神經協調著手,恐不易見效。更何況,若起因於神經傳導問題,應以雙眼弱視居多,但從臨床統計得知,國內單眼弱視的比率仍佔大多數,可見神經傳導失調並非弱視的主因。

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怡龍則認為,目前神經再生醫學發展迅速,且見初步成效,但僅限於脊髓損傷的治療領域,在視神經的發展尚不多見,若運用到弱視的治療領域上,成效仍有待觀察。不過他強調,絕大多數醫療技術,均從一個創新的概念而來,因此任何新的治療觀念,都應獲得應有的尊重。
 
媒體評論

相應神經調節療法(逆行性神經療法)是一種利用神經調控技術來治療視力的新療法。這種療法透過調整控制眼睛的神經,讓睫狀肌放鬆使循環功能良好,當這些控制的統合協調後,視神經得到應有的迴饋,視力或弱視問題隨即有效改善。是比較根本性的治療,比較合乎人體生理自然作用原理。


 請確定email電子信箱是否正確, 以免專人回覆時無法收到。 隱私權保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