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再生帶來治療癱瘓契機 仍需積極復健2005.06.09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九日電)
每年有一千多人脊髓損傷造成不同程度的癱瘓,現在有台北榮總、哈佛大學等海內外專家研究顯示,損傷的脊髓神經有機會再生,但絕對不可以忽略復健的重要,因為復健也助於建立新的神經回路,提高治療效果。
哈佛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滕仰東指出,他讓神經幹 細胞生長在生醫聚合材料上,做成不同形狀的神經再生 物,植入老鼠的脊髓神經損傷部位,全癱的老鼠雖然步態欠佳但得以重新行走,同時發現神經幹細胞的功用,不全然是再生新的神經元,也會分泌神經營養因子,保護垂死的神經元。 滕仰東和研究人員指出,相關實驗中可以看到,脊髓神經損傷發生時,神經元受到保護,接受外界的刺激 ,例如腿部的肌肉電激、按摩復健,神經系統的可塑性 會產生新的神經回路,發揮代償作用,此路不通,就另 尋出路。滕仰東說,現在神經幹細胞移植手術,幹細胞的存 率只有一到二成,更重要的是,即使新的神經元細胞活 了下來,並不等於神經回路及功能會完全回復,神經再生治療仍需積極的復健。
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再生科主任鄭宏志也指出,他 有十個慢性胸椎、腰椎損傷的病人,在接受神經再生療 法後,從頸部以下完全不能動的情形,逐漸恢復坐起或站立的能力,在復原間也持續復健。鄭宏志在研究中,也看到垂死殘存的神經元細胞, 在接受治療後,發揮代償作用,促進復原,而且脊髓損 傷病患若是長期不運動,肌肉會萎縮,病患在等到治療 契機時,仍應該勤於復健。
神經受損時,除了它本身的功能障礙外,還會影響週邊神經系統的運作,使身體產生一些殘障的病症。復健的目標是藉由訓練,使其他未受損的神經細胞產生替代的作用,使身體恢復部份的機能,但是純粹靠訓練是很辛苦的,效果及復原速度都慢,而利用相應神經調節療法(逆行性神經療法)則可以快速調節神經的功能,改善神經的調節能力,促進局部的微循環,對於活化神經很有幫助,可以讓身體機能恢復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