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病!?」常被誤診的三叉神經痛
60歲的胡女士,一天晚上刷牙時,突然感覺牙刷碰到右上顎會有針扎的抽痛感,經過熟悉的牙醫檢查後,牙齒沒問題,之後由神經內科醫生確診為三叉神經痛,隨即開了抗癲癇的藥物。但胡女士因擔心藥物的副作用,以及覺得斷續的疼痛自己應該可以忍耐,因此不願服藥。沒想到這疼痛越來越頻繁,疼痛時間也拉長了,漸漸的連吃東西也痛,甚至讓她不敢咀嚼,食物都用吞的,睡不好,半夜會痛醒。且這疼痛無法預測,有時突然痛到心都揪在一起,眼淚直掉,讓胡女士十分無助。看到報導有人因三叉神經痛而輕生,心中不由得害怕自己未來生活不知道會怎麼樣。
台大醫學院博士拉菲爾人本診所黃忠信院長表示,三叉神經痛的病因不明,一般認為是血管因某種原因過度擴張或受擠壓,進而壓迫神經所致。三叉神經是感覺神經,一旦被壓迫便會感到像是刀割或是電擊般的疼痛感。特別是當臉部肌肉要做任何動作時,因需要大量的血液供應,血管會進一步擴張,此時血管對神經的壓迫就會加劇,使疼痛惡化。因此有人會稱三叉神經痛是「自殺病」,因為患者不僅無法正常吃飯、講話、刷牙、洗臉,甚至連哭跟笑都會引起強烈疼痛,讓人痛苦難耐。
根據黃忠信院長多年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經驗,當疼痛部位在上下牙齦時,患者常誤認為是牙齒的問題,有時病人疼痛難忍,甚至還會主動要求牙醫師把牙齒拔掉。黃院長治療過的病人中,曾有一位患者請牙醫師幫他拔掉整排牙齒後,卻仍然無法減輕疼痛和不適感。
當確診為三叉神經痛時,神經科醫師一開始會先使用抗癲癇或抗憂鬱的藥物,從中樞神經壓制疼痛的感覺,但會有整日昏昏沉沉的副作用,如果血管持續壓迫神經,就需要一直服用藥物。藥物治療無效時,就會考慮進行手術,侵入性的治療難免有風險,也沒有絕對治癒率。如果不幸藥物及手術都沒能將病情控制下來時,破壞神經就是最後的方法了。所謂珈瑪刀、電腦刀都是以高強度的放射線將三叉神經破壞,疼痛就消除了,但被破壞的部位就會產生持續性的麻木感,一樣是一種不舒服的感覺,這種破壞是不可逆的。同樣的這種治療也非絕對成功,且經過侵入性或破壞性的治療後,病情比較複雜,例如組織沾黏等等。因此藥物控制症狀或其他非侵入性的治療應仍是優先考慮的方法。
血管與微循環都受交感神經所控制,造成局部交感神經功能異常的各種因素,都會影響三叉神經痛發作的程度。因此黃忠信院長建議有三叉神經痛的患者,可以透過直接調節自律神經功能,藉以收縮過度擴張的血管,或改善週邊組織循環,進而解除血管對三叉神經的壓迫來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問題。另外調整生活作息、壓力、飲食習慣等來改善身體健康狀況,也有助於降低三叉神經痛的發作程度與頻率。
本篇文章發表於2013.7.2Yahoo訊息快遞
相應神經調節療法系列講座-「自律神經失調」←講座已結束,點此觀看現場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