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研究:常吃止痛藥 乳癌機率高2005.05.30
【TVBS新聞 】
您有長期服用止痛藥的習慣,可得留意以下這則報導,根據英國一份研究指出,止痛藥裡常見的ibuprofen成分,如果長期服用,可能會提高罹患乳癌的可能性,而不少止痛藥都含有這種成分。
這一顆顆橘色的藥丸就是ibuprofen在國內藥房相當常見,用來治療關節炎等慢性疼痛。
長庚醫院婦產部主任賴瓊慧:「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會長期使用止痛藥,或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所謂慢性痛的病的話,這些病患都會長期使用。」
然而根據英國一份研究指出,長期服用這類止痛藥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將會比一般人高,而且對於超過50歲以上的婦女更為明顯,這個結果可把國內醫師給嚇了一跳。
長庚醫院婦產部主任賴瓊慧:「通常是對有用這些藥的人,他有多少的發生率,跟一般人的發生率相比,結果發現比較高,但是可能這些人的背景有比較高的乳癌成因,光就這一點就下定論,我持高度質疑。」
醫師表示,過去婦女還經常服用這類藥物來降低罹癌機率,因為這屬於非類固醇消炎藥,可抑制會誘發癌症(新聞、網站)成長的基因,然而這次的研究結果卻和大家過去的認知剛好相反,目前對這份研究,醫界還沒有定論,但止痛藥醫生建議還是不要吃太頻繁。
媒體評論
造成疼痛原因很多但靠止痛藥來解決,並不是理想的方式,如造成疼痛的發炎物質堆積,藥物療法發揮不了作用,與神經功能與血液循環不正常有關,造成代謝後的廢物累積,這些廢物會刺激神經,造成疼痛與血管收縮,使疼痛加劇,廢物逐漸累積後朝向慢性化發展,於是更容易刺激神經造成疼痛。
藥物畢竟屬於非人體自己所製造與代謝的外來化學物質,雖然經過一定程序的動物試驗與人體臨床試驗,但是還是可能產生不可預期的副作用,能夠不使用,最好還是避免。
相應神經調節療法可以透過調整神經的功能,達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效果,加強代謝掉體內發炎的物質,使問題得到比較根本性的解決,從人體分佈的神經去治療局部的發炎部份,是既安全又有效的治療方式,因為這種新療法可以直接調整神經系統,進而使局部血流改善,流通的血流會帶來身體自然的抗發炎物質,不必靠止痛藥就可以輕易將發炎物質代謝掉,效果快而且沒有副作用。